六万字诤言直指滇池治理“软肋”

2008-10-08


六万字诤言直指滇池治理“软肋”  ——志愿者团队自费研究滇池治理并提出诤言背后的故事  新闻来源:云南政协报新闻作者:张文明添加日期:2008-7-3117:22:02  编者按: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治理滇池,从中央到省市都投入了巨资,但滇池治理仍然仅仅是“入湖主要污染物有所下降,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污水处理专家、云南师范大学老教授李康龄和昆明庆中科技公司董事长刘牧去年

  六万字诤言直指滇池治理“软肋”

  ——志愿者团队自费研究滇池治理并提出诤言背后的故事

  新闻来源:云南政协报 新闻作者:张文明 添加日期:2008-7-31 17:22:02

  编者按: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治理滇池,从中央到省市都投入了巨资,但滇池治理仍然仅仅是“入湖主要污染物有所下降,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污水处理专家、云南师范大学老教授李康龄和昆明庆中科技公司董事长刘牧去年向省政府递交了《滇池治理的思路与建议诤言书》,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但诤言书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历时两周进行了跟踪采访。

  6月23 日上午,省政协水污染防治联合调研组在昆明听取有关部门近年来开展水污染防治的情况汇报时,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了一个情况:去年省政府公开向社会征求经济社会发展诤言后,收到了一份《滇池治理的思路与建议诤言书》,省发改委组织省九湖办、环保局、环境科学院和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昆明几个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和一些污水处理专家,就该诤言书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一次座谈讨论,起到了广开言路、倾听民意、集思广益、推进民主决策的作用。

  这是一份怎样的诤言书,诤言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诤言书提出了哪些意见建议呢?记者进行了深入追踪采访。

  一个老专家群体的滇池情结

  记者首先查阅了诤言书。那是一本长达110页的大16开书册,约有6万字,内容包括滇池污染状况的叙述、滇池污染治理现状的分析、滇池污染源判断和系统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思路及方案等。作者是昆明庆中科技公司董事长刘牧和云南师范大学老教授李康龄。

  采访中,记者发现诤言书的背后还有一个专家团队。令人感动的是,这个专家团队是一群志愿者,他们都是退休老教授、污水处理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的李康龄教授今年已经78岁。

  在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5楼一间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李康龄老教授。约3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化学试验器具和试剂,中间有一个试验台,当时他正和另外两位老教授讨论着水污染防治的学术问题,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一边说话一边摇晃着手里的试管。

  李康龄研究污水处理始于1987年。有一次,他与友人到大观楼游玩,发现大观河河水有小范围变黑变臭的情况。他站在河边观察一会,脑子里便萌发了用自己的专业治理大观河污水的念头。不久他就把污水处理定为课题,带着几名学生做起了这项研究。他有8名学生把污水处理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之后,经省教委批准立项,他研究了《城市污水高级处理扩试》和《城市污水深度净化处理中试》等课题,并在校园内的污水塘“小翠湖”进行实验,结果,3个月后,原本同样长满蓝藻的“小翠湖”不但水变清了,还长出了不少水草。

  有了成果,使李康龄更加坚定了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退休后,他便和其他几位老教授一起专门研究滇池污染治理。他们过一段时间,从滇池取一次水回来进行试验。每年他们都要自己想办法找车,到滇池周边和主要入湖河道现场考察一次。后来校外一些专家也纷纷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他们不是老同事、不是老朋友,但共同的志趣和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因为他们都对滇池有很深的感情。

  十多年来,他们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实验,滇池沿岸及29条入滇河道边上留下了他们多少脚印。

  目前,这个研究组稳定的研究人员有13人。他们没有经费,没有补贴,只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他们有个实验室,还有较为齐备的实验条件。

  李康龄说:“在为保护滇池而献力的这条路上,我走得一点也不孤单。看到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诤言,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并设立了诤言奖,我们感到十分激动和振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滇池治理能否按市场规律运作

  刘牧是最早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企业家之一,他的公司是专业从事工业给排水,城市污水及河道、湖泊污染治理的企业。

  记者的采访话题刚开始,刘牧就说,我知道省政协一直在关注滇池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许多委员以提案等形式,提出了很多滇池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一样,一直在坚持做滇池污染治理项目的研究。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一同关心、关注、参与滇池水污染治理。

  刘牧说,总体来说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是对的,关键是怎么贯彻实施。恕我直言,这些年滇池治理中一个最大的弊端是政府包揽一切。出思路、制定规划、投资建项目都是政府在做。治理滇池,投入了几十个亿,仍然“不讨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调动起社会力量。这就造成工艺技术选择余地少,一些也许很好的工艺技术,没有展现的机会;一些也许很有能力治理污水的企业,没有竞争机会。这几年虽然已经提出了“社会化、多元化融资治理污染”,但事实上,那么多滇池治理项目中,有哪个不是政府掏的钱?有几个项目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有几个工程搞过招投标?治理滇池污染本是全社会共同的事,结果却变成了“那是政府的事,与百姓无关。”

  刘牧认为,政府应该做的是规划布局、搭建平台和项目的监督管理,而不是直接运作资金和工程项目的实施。政府不能再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企业可以做的项目上。政府只要搭建好平台,就会有各种资本和企业来唱戏。有了平台,企业就有了融资渠道,有了把技术转化为项目的机会,有了资本运营的空间。他说:“试想,如果几十亿元资金,让企业来运作,成效还会是这样吗?”

  刘牧说,白恩培书记讲得好,滇池保护和治理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治理。

  治水先治河

  李康龄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滇池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很强。所以他主张把滇池污染治理的重心放在入湖河道的污水处理上。他说,直接处理入湖河道污水,是根治滇池污染最可靠的办法。因为经过多年对沿湖污染企业的严厉整治,滇池污染源已从20世纪80年代时工业污水多,90年代的生活污水多,到现在污染源基本是生活污水了。根据水体自净化原理,生活污水具有自然降解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细菌会对污染中的各种物质产生厌氧和好氧的消化作用,污水静置5天至7天后,其中的污染物可以降解一半左右。利用这一自然规律,污水的治理其实并不是那么难。

  李康龄认为,滇池污染治理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是多年来人们对滇池和汇入滇池河流的客观规律缺乏彻底深入的了解,治理方法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水处理厂的效能没有发挥出来,主要是工艺技术单一,采用单一的生物法工艺,除磷不到位。他说,根据多年的研究试验,我们发现污水必须经过生物法处理后再用化学法处理。处理河道污水较为适当的方法是“生物法+化学法”的工艺,即生物法与化学法的结合。这种方法处理污水时间短,能通过控制处理药剂的量来处理不同的污水,做到哪里有污水就在哪里建污水处理站,能把大大小小的河道的污水全部处理完。

  云师大老教授协会深为李康龄等志愿者的精神所感动,觉得他们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便于今年4月,给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与市长张祖林写信,推荐在滇池污染治理中采用李康龄的思路和建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办理这封推荐信后给老教授协会的回复中说:“李康龄教授的建议无疑为滇池水污染治理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李康龄教授治理入湖河道污水,根治滇池污染的思路’与仇和书记提出的‘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的思路不谋而合。”

  滇池治理应呼唤更多公众理性参与

  2003年,一位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人,在滇池周边转了一圈,拍下了数百幅滇池及其污染情况照片。

  这位老人叫张义祥,是云南腾冲人。他早年去台湾,在台湾上大学,在台湾从事水利工程工作多年。他得知云师大有一群人在研究滇池污染治理,而且是民间自发组织后,并主动加入这个群体,参与滇池污染治理的研究和宣传。

  张义祥认为,十多年滇池治理,投了那么多资金,滇池还是这个样子,人民看到的还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的速度。这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有失策的地方,另一方面,公众参与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义祥说,我每年回来都要到滇池周遭走一走。人一年年变老,滇池却每年都是那个样子,这使我很难过。所以我编印了一套《滇池文化丛书》,计划每年出一册。目的是呼唤人们保护滇池,对滇池治理提出看法和意见。希望更多的人更深刻地认识治理滇池污染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唤起更多的民众、机构和团体都来关注滇池污染的治理,并为之献计出力,人人都来为滇池污染治理做贡献。

  全国给水排水学会理事、国际供水协会成员、云南供水协会理事、全国低温低浊水库湖泊水处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汉民也是云师大滇池污染治理研究组的成员。

  胡汉民认为,把污水处理后又还回入湖河道,是滇池污染治理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他说,盘龙江上游的污水处理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将污水处理后又排入盘龙江,使盘龙江上游水变得清澈,河中水草丛生。油管桥第四污水处理厂也一样,排水口水草丛生,水清澈透明。但处理能力不够,附近有不少污水进入河道,所以效果与上游相差甚大。目前的污水处理厂,总体上还是引用外地的技术为主,自主创新的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精神,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

  胡汉民说,只讲花钱,不讲效果是不行的。要在抓典型实验上多下功夫,不要盲目上项目。

  同时要进一步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重大决策多听一听群众意见。

相关资讯


7项举措优化滇池保护治理

为全面做好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日前滇池保护治理省级联系部门工作会议提出7项举措,进一步优化滇池保护治理工作

2023-09-07

“晋宁区中河旁路组合式流化床微纳米分子筛河道治理试验示范工程”成功通水

2021年11月11日,在暖意洋洋的初冬,晋宁中河项目迎来了成功通水的好消息。 图片 图片 晋宁中河是东大河普达上闸一分支支流,河道起点位于普达上闸分洪闸,全长8.08km(含护城河0.9km)。流经普达、南村、瓦窑、礼智、月山、郑和路、仁义、田心、兴隆村委会,从老塘咀村注入滇池。流域面积25.3km²,是城区防洪、灌溉河道。

2021-12-14

大理州副州长李洋一行考察南冲河项目

自2017年洱海开展抢救性保护性治理工作以来,洱海及流域范围治理工作取得优越的成就,李洋副州长说:“洱海保护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和省委省政府大理州会议精神,久久为功继续努力,不断了解学习先进工艺技术,为已经进入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新阶段的工作寻求与洱海周边更切合实际的治理技术,既保障治理成果不丢失,更要以洱海保护治理为契机、以入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为中心、以农田沟渠面源污染收集和智慧调控为抓手、以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治理中积极寻求产业结构调整,保护治理与经济振兴两手抓,不断提高当地人民及游客满意度”。

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