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科普路固地尚诚B座27楼
电 话:0871-65363166

传 真:0871-65363000
邮 箱:672146538@qq.com
网 址:www.ynkmsx.cn  

滇ICP备11001221号-3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昆明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871-65521808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服务时间:
8:30 - 18:00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871-65521808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服务时间:
8:30 - 18:00

19年风雨无阻研究滇池治理昆明赤子成功分离水和蓝藻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10/03
浏览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9:34 云南日报

 
 

希望成果得到政府部门关注

水体蓝藻分离获得成功,志愿者很高兴实习记者 付兴华 摄

 

 

  分离出的干净水与滇池水大不一样

 

  分离出来的蓝藻

  本周,本报收到一册名为《滇池治理的思路与建议》的书,里面写满了对滇池治理现状的描述、滇池水污染的主要症结以及系统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思路和方案等,还附上了一组本报关于滇池治理情况的多篇报道。

  这本书是一群大多年过半百的昆明市民撰写的。19年来,他们自发奔波于滇池沿岸和实验室之间,反复研究治理滇池水污染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他们打算将其作为诤言书提供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考。

  这些志愿者们认为自己是滇池的儿女,看到母亲湖受污染,他们认为必须献出自己的赤子之心。

 

  他们:让滇池水和蓝藻分开了

  前天下午3点左右,记者随这群自发研究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志愿者来到滇池边。一到岸边,志愿者立即熟练地摆开了各种仪器。随着抽水机的运转,含有蓝藻的滇池水很快就被抽到一个透明的长方形容器中,志愿者把这个容器称作幅流沉淀池,里面有一些化学药剂。原本呈绿色的滇池水进入这个“池子”后,很快就分离成两部分:淡绿色的水和上面浮起的一层绿色絮状物(即蓝藻)。而淡绿色的滇池水,再通过斜板斜管沉淀池后,排出的水就是无色无味的。

  通过处理就能将浮起的蓝藻打捞出,而最后排出的水可以用作景观水。如果再通过消毒等处理,也可用作饮用水。志愿者们认为,要治理滇池的蓝藻其实是有出路的。“昆明不是缺水吗,只要能将滇池水治理好,昆明就有了一个丰富的水源。”志愿者胡汉明激动地说。

 

  他们:是保护滇池的赤子

  研究者中主要的13位学者,年龄大多都在60岁以上,最年轻的生于1965年,最年长的生于1930年。他们当中有的曾是高校老师,有的曾是化工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高级工程师,所学专业几乎都与水处理有关。他们生动地将自己形容成保护滇池的赤子。

  “《春城晚报》一直在为滇池治理做着各种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这样的宗旨与我们19年来持续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在我们反复进行试验并得出满意结果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媒体,让更多人一同关心、关注、参与滇池水污染治理。滇池水体仍有较大的自净化能力,只要不再有污染物进入滇池,滇池就会好起来。”参与研究实验已经3年的昆明庆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牧说。

 

  他们:19年不懈研究滇池治理

  志愿者中,以云南师范大学77岁的李康龄教授为主要组织者。他清晰地记得,1987年一次与友人到大观楼游玩时,发现大观河河水有小范围变黑变臭的情况。那次李康龄就产生了用专业所长治理大观河里污水的念头。后来,李康龄将其定为课题,带着学生一同做这项研究。

  通过反复实验,他与学生发现其实看似污染很严重的水也有治理清的可能。通过研究实验,他们开展的治污项目几乎每天可以治理20吨学校下水道里的污水。他们将治理后的水注入学校的一个小蓄水池中,3个月后,原本同样存有蓝藻的小蓄水池不但水变清了,还长出了不少水草,而且蓝藻也不见了。这样的转变更坚定了他将这种治污方法用到治理滇池水污染上。直到现在,已经退休的李康龄即使是周末也依旧呆在实验室寻找治理滇池水污染最好的办法。

  “为保护滇池而献力的这条路上,我走得一点也不孤单,因为后来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了这项研究中。因为,我们都是昆明人,都是滇池的儿女,我们有义务为治理滇池水污染献一份力。”

  这19年里,他们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实验,滇池沿岸及29条入滇河道沿岸也不知留下了他们多少脚印。

 

  他们:愿诤言书能受到重视

  应该对粪便进行集中发酵处理;每个生活区应因地制宜建设分散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入滇河道应该进行回流增氧及物化处理和污泥脱水处理;尚存自净化能力的滇池本身可以在清除淤泥及合理养殖鱼种、水草、湿地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对蓝藻进行物理及化学药剂的处理;新城建设应提前规划;螳螂川的保护等等。这些都是书中所写的。

  志愿者表示,如果他们的处理方案得到政府采用,他们可以先开展试点项目,用实实在在的治污结果向全昆明市市民交上满意答卷。

 

  新闻链接

  主要志愿研究者档案

  李康龄,教授;胡汉明,教授级高工;黄成,高工;夏生益,高级教师;孔庆馨,高工;龚映川,高工;王守良,高工;谢康达,高工;汤崇铭,高工;苏兆祥,高工;苏俊云,高级技师;彭振启,高工;许立生,高工。

  陆 敏(春城晚报)